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

尋找卡夫卡

前兩天和 jo 第一次去墓園尋找一個人,地圖只標示他葬在某個墓園,卻沒有說明哪個位置,我們在裏面逛了二十分鐘也毫無頭緒,不見工作人員,又不好意思打擾來拜祭的人,正準備離去,Jo說不如到旁邊的猶太教堂看看…

我們一進大閘就發現原來這邊也是墓園,是猶太墓園,最明顯分別就是墓碑上沒有十字架,在大閘旁的地圖索引上看一下,很快就已經看到我們想找的人 : 卡夫卡!除了他以外,另外還有幾個也有標示,應該也是有名,但我不認識的人。


跟著指引,很快就找到了, 墓地很簡單也不大,跟平民百姓沒兩樣,不同的就是墓碑前有些鮮花和右下方有一角發黃的書紙,用幾塊小石壓住,像是從他著作撕下來的作者簡介,這些相信都是他的讀者留下的,我和jo兩手空空沒想過準備什麼,過來看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旅遊地圖標示這裏很近我們住的BnB而已…

對於卡夫卡,我就只看過他的“變形記”和“城堡”,雖說不上喜歡,但倒是令人印象深刻!正如上一篇所說,自問不是文青也沒文學修養,看書只為興趣,很随心的挑選,從沒理會背後的文學價值,在我來說,<老人與海>好看,但<一路向西>也很捧… 






我是來到布拉格,看見這裏有不少卡夫卡著作的雕塑、人像、甚至博物館,才驚覺 “原來他是這裏人!” 正因為這樣也給了我們一點驚喜,我倆慶幸以前有看過他的著作,到這裡再看到相關作品時,感受很不一樣!

當然我倆其實應該感謝的是村上春樹,我是看過了<海邊的卡夫卡>(是我最喜愛的村上作品,我喜歡它更甚於<挪威的森林>和<1Q84>)才知道世上曾經有個作家叫卡夫卡,随後又碰巧看到<變形記>就買了回家,短篇,不費時,感覺也很特別,也叫 Jo 看了… 結果,就成了多年後今日的緣份!


PS: 

作為一個喜歡數字推理和運動的“工程佬”,一不小心寫了兩篇旅遊網誌也和閱讀有關,令我想起一句說話: “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”, 從少就很認同,也成了我小時候的心願,現在也身體力行的在實現… 但今天突然有了新的領悟,“讀書”和“行路”間,其實沒有所謂誰“不如”誰,它們並不對立,是互補,加起來,讓您更能懂得欣賞别人,深入感受世界!


By Mat





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

布拉格之戀

年青時就覺得“布拉格”這個名字很浪漫,可能是因為 布拉格之戀這齣電影名字吧… 那時電影沒看過,只知道原著就是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”,大學時在編委發現有這本書就拿來看,自問沒藝術氣質,也不是文青,當時看就只為“懶型”而已,看了一點就知道不是言情小說了,加上是翻譯,連人名也難上心,心裡已經打算硬著頭皮看完它就算,結果最後我是以接近跳節抽看來完成,幾乎只看裏面的情慾部份(年青男孩嘛:P),讀後感?就是完全看不懂內容,只知道男主角愛滾而已,但把它當成外國翻譯咸書來看的話,還是看Penthouse 和 Playboy比較省時實在。

十年過去,有天,偶爾間,發現家裡又有這本書(當然買書的不是我就是Jo呢, 不過她買回來後看一下就沒看下去的勁了,這個我明白,每個人也會遇到想看但沒合拍書,正如我拿著 “人啊,人!” 和 “狼圖騰” 也總是提不起勁,看了幾頁就沒看),再次拿著“輕”這本書,看著標題,很自然就回憶烈火青春的日子~大學生活,畢業才第一次坐飛機,一個人到了布拉格…
想著想著…不經覺間已經又再翻開這書了… 十年過去,再看已經沒有小伙子的性急熱血,不急於去清楚故事進度,也不刻意記住人名地方細節,就慢慢的看,出奇地,感覺好多了!雖然由於對捷克的歴史背景不清楚,有關那部份的還是不太明白,但有關感情部份的,細看男女主角間的感情描述,離離合合,突然明白到 米蘭昆德拉 所說<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>是哪種“輕”了!當時,心裡一陣感動呢!可能是為這本書在我心中不再是一本下等咸書,得到平反而感動; 也可能是為我自己十年後有新的體會而感動…

又十年過去,今天又回到布拉格了,這次沿波羅三國下來,比較多一點時間去了解這幾個國家和德俄之間的恩怨… 心裡又突然想起這本書,覺得作者想說的,可能遠遠不止於感情關係; 有關社會狀況、政治背景,也是他很在意的部份,也應該包含在那個“輕”裏面…

難道要看第三次?



By Mat